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西安外事学院砥砺前行铸造中国民教知名品牌

    “好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最闪光的天赋都得以充分发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得到良好的成长,在原有天赋的基础上给予知识的传承和创造力的提升,为国家作出贡献,实现人生价值。”这是我国民办高校的开拓者和领军者董事长黄藤对“好教育”的理解,也是西安外事学院正在踏踏实实做的教育。

    2014年,西安外事学院荣登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首位,然而这只是外事学院为之骄傲的成绩之一,早在1992年外事学院创办之初,学校就已描绘了自身发展的蓝图——第一,要为这个国家探索一条发展民办教育的道路;第二,建立一个能保障外事学院长久发展下去的制度。在过去的23年里,西安外事学院坚持公益性办学,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为民办教育事业以及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陕西社会经济发展

西安外事学院自办学以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依法治校、民主办学、规范管理,依托自身办学条件和教育,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为陕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各类型的应用型人才16万余人。

呈现蓬勃之势的西安外事学院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作用突出。学校根据陕西省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布局,培养地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利用交通运输专业优势,与陕西省交通厅、市交通局联合举办市机动车维修检测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利用护理学专业优势,承担陕西省民政厅老年护理员“千人培训计划”任务;利用物流管理专业优势,承担陕西铜川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铜川商贸物流园区》和《陕西物流中心》两个项目调研论证及建设规划设计工作。同时,学校主动为区域经济发挥智库作用,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原动力,以陕西省民办院校唯一的省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为依托,围绕“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问题开展学术研究,提供软科学支撑。近年来,学校先后承担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项目82项,占全校立项总数的48%。积极参与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起草论证,承接多项政府委托项目。《民办教育促进法》起草、出台期间,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黄藤多次出席了省人大、全国人大组织的调查、讨论活动,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意见。陕西省人大组织制定的《陕西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委托西安外事学院作为条例主要起草单位,先后提出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部分条款的议案、关于进一步促进和完善独立院校发展等建议30多项,涉及教育、经济、医疗、卫生、投资、信息网络等诸多方面。

陕西省每年有30万名毕业生,但因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劳动者创业意识不强,创业率不到2%。西安外事学院作为全国首家开设创业学院的高等院校,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加快推进陕西省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健全完善、提升创业服务质量和扶持大学生成功创业的责任。为此,外事学院联合省人社厅成立了全省首家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面向全省在校大学生和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提供全程创业孵化服务。从去年9月到今年4月,在短短半年里学校进一步扩大了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加强与当地政府工商以及银行部门的协助,培训出了更多的创业创新人才,特别是场地、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孵化效果明显,为促进陕西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西安外事学院也得到了省人社厅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现在的西安外事学院逐步发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各类在校生已达2.2万余人。而相比这些更加让人振奋的是从办学之初到现在,23年的时间里西安外事学院已经基本完成了积极主动服务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探索一条发展民办教育的道路

为国家探索出一条发展民办教育之路,这是西安外事学院建校初衷之一,为了让这个想法成为现实,学校董事长黄藤带头主编了《七方民办教育丛书》和《七方人文教育丛书》,出版专著《民办教育求索》《民办教育引论》等。书籍在教育界引起较大影响,但这仅仅是学校对于民办教育探索的开始。

西安外事学院不同于一般的民办学校,是因为学校在积极进行高等教育实践探索的同时,始终重视对办学活动从经验教训到理论概况的总结,重视把教育的基本规律与民办高等教育活动的特殊规律相结合,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努力推进学校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在特色办学、为社会服务,促进民办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西安外事学院的七方教育研究所于2008年获准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立项建设;2012年,被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确立为“民办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基地”和“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工作站”,成为陕西省乃至全国首家民办教育研究领域省级重点科研机构。

   勇担社会责任的擎天大旗 

西安外事学院作为一所学校,本身也是需要更多人帮扶的社会公益事业,但是外事学院却坚定地选择了一面旗帜——把开展公益活动,扶危济困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校先后承担数起社会机构违法招生事件的处理,减缓了政府的压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得到了西安市委、市政府以及陕西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和赞扬。为了支持环保,减少污染和碳排放,积极响应西安市委、市政府“治污减霾”号召,学校投入1000余万元,进行煤锅炉改造,并成为西安市“煤改气”锅炉改造试点单位。

2001年年底学校成立了帮困助学委员会,先后支付帮困助学资金1120余万元,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同年,在省委统战部的领导下,学校投资2000余万元,在商洛、安康、延安、榆林等边远山区招收了1214名免费贫困生,成为全国最大的一项温暖工程。从1998年南方洪涝灾害、2002 年陕南、陕北洪涝灾害到2008年“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2013年4月雅安地震及陕南地震等,西安外事学院都义不容辞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捐款捐物,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办学期间,累计向社会捐款达2000余万元。

学校热心公益、支持公益的壮举,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陕西媒体赞誉外事学院“热爱公益事业是外事人的品格,支持公益事业是外事人不懈的追求。西安外事学院对公益事业不遗余力的支持,使  外事 的品格愈发高尚, 外事  的品牌愈发响亮”。学校董事长黄藤也先后获得“陕西省光彩事业奖章”“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华职业教育社温暖工程先进个人”“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等荣誉称号。 

 扎实推进“非营利”办学之路

与公办大学相比,民办高校最大的优势在于以教育市场化为导向、高效灵活的体制优势,因此只有走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之路,才能实现不断追求卓越的目标,向一流大学方向挺进。

外事学院不但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创办者黄藤首先放弃了自己办学投入的全部股份,在他的倡导下,董事会一致同意,所有董事一律放弃股份,不予继承,把学校完整的留给社会。黄藤认为,民办高校办学者只有切实落实“非营利”公益办学方向,构建学校卓越发展机制,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才能从根本上破解诸多发展瓶颈,把学校办成一流大学。

2013年,西安外事学院与全国的25所民办高校发起成立了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联盟,积极为探索非营利性高水平民办大学发展建设模式进行有益的改革实践。

2014年开始,学校即着手多项改革。“法人治理结构调整”首先启动,学院建立了学校董事会及内部重要岗位亲属回避制,黄藤等办学者在改革中重申不求回报的原则,带头让自己的直系亲属全部离开学校行政岗位。“行政管理机制改革”紧随其后。制定和完善董事会、校务会、校党委联席会议决策及监事会全过程监督制度,并撤销原处、科等行政级别及机构,推动管理机构向“大部门、大职能、大服务”转变,实现了从“管理为主”到“服务为主”的变化。实行校、院、系三级机构设置和建立以二级学院为核心的行政管理体系,将学校人才培养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重心真正下移至学院,使其成为承担人才培养任务和职责、享有相应权力的教学科研工作实体。

今年4月,外事学院踏出了本次改革的关键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校长,这引起了社会热情关注。西安外事学院董事长黄藤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希望将这次公开选聘可以作为学院突破家族式管理的又一次尝试。”

学校的改革多面发力,多措并举,充分激发了体制活力,西安外事学院沿着新的方向取得累累硕果。在过去的一年里,该校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工作再创佳绩,获得省级本科教学工程11项,其中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门,教学团队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并在省级“教学名师奖”项目评选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与中国物流协会、西安港务区、西安康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电子商务产业联盟、中天银会计事务所等一批行业与单位建立和加强了合作育人关系,产教融合和协同创新机制进一步发展;与美、日、韩、澳、法等国家和地区的18所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其中,与美国曼哈顿维尔学院启动研究生的共同培养计划;251名同学通过学校平台赴国外深造,完成留学梦想;学生在国家级、省部级竞赛获奖111项,其中全国特等奖5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42项;学生就业创业成绩保持了全国高校领先地位,呈现出内涵式特色化发展的新局面。

西安外事学院在今后的发展中,将继续坚持和发扬“多元集纳、自强创新”的“鱼化龙”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发展模式,立足自身优势,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让这个生长在三秦大地上的民办教育火种遍及中国,继而走向世界。

(李浩)